济南市职工文化事业发展中心 欢迎您!

诗意重工·匠心风采---”泉城工读”《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分享会暨参观劳模馆

发布日期:2024-05-15 17:00:00

时间:2024年5月19日周天下午2:30-5:00

地点:济南市天桥区济洛路94号济南工人文化宫B楼一楼职工书屋

内容:1、”泉城工读”《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分享会

2、参观劳模风采展览馆

主办单位:济南工人文化宫

                 济南市阅读协会

当前

中国在航天、航海领域取得了

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神舟”宇宙飞船

“天宫”人造空间站

“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等

大国重器的纷纷亮相

展现我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的同时

也寄托了国人的美好期待

这些大国重器的名字背后

都包含了哪些历史文化?

 

 


本周日5月19日下午3:00,济南工人文化宫与济南市阅读协会联合举办《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读书分享沙龙,品读大国重器背后的诗意文化,一起参观济南劳模风采展览馆。

 

作者简介:

黄西蒙,山东济南人,现居北京,青年作家,媒体人,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南风窗》和澎湃新闻等媒体平台发表数百篇文章,已出版作品《历史的风景》。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以我国知名“大国重器”项目名称背后的历史文化为引,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挖掘经典文化意象背后的趣味知识,呈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中国智慧,给读者带来思想与文化的启迪。本书选取了二十二个“大国重器”项目的名字,包括天问、嫦娥、鲲鹏、天宫、祝融等,深度挖掘其命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知识。全书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展示,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展现了科技命名的背后,融于中华民族血脉基因中的文化精神。

 


为讲述好中国故事,作者黄西蒙设计了四条主线,即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美好意象。

 

1.神话传说促进共同信仰的建立。

  四条主线里,神话传说比重最大,达到九个,命名对象都是地外探测器。其中以探月工程中的“嫦娥”工程、“鹊桥”地月中继星,以及以火神“祝融”命名的火星探测车最为贴切。细究嫦娥的“历史背景”,乃是传说中夏代早期的部落首领后羿之妻。借着这一层关系,嫦娥奔月与后羿射日两个神话形成了有趣的联系,也由此可知,这个系列神话以地处北方的“夏”为地理依托。再看祝融传说,不论是《山海经》中描绘的楚人祖先,还是其他典籍中的“火神、南方神”,如果按照四方四象与五行对应,南方恰好是红色、属火,总之都是将祝融与“南方”相联系。随着时间推移,南北方部落之间的融合加深,南北方的神话传说兼容并蓄地被后世继承,衍生出各种版本,最终构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2.天文地理象征中国的疆域基础。

  中国神话故事以实际地理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自然也要注意“宅兹中国”。

  当我们将大国重器的观测对象从天空拉回地面时,相关名字也从神话变为了现实:“风云”卫星、“昆仑”发动机、“黄山”护卫舰与“彩云”岩石掘进机。除了“风云”需要覆盖中华九州以外,“彩云”则是直接以掘进机的应用地区命名——彩云之南。还有两座山名,昆仑山既是传说中的神山,也是现实中我国西部的主干山系,与东部名山黄山东西相望。黄山虽然不是五岳之一,但是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独占特殊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超然于“五岳”之外的昆仑与黄山,反而更能成为中国疆域持久又典型的代表。

 


 3.历史人物构成民族精神的谱系。

  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一书选取的“墨子”计算机、“张衡一号”电磁监测卫星、“徐霞客号”保障舰,是我国科技成就向先贤致敬的三个代表。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占有重要地位,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的说法。张衡作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制作过地动仪与浑天仪,相比起地动仪灵敏程度的争议,浑天仪在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方面的成果更具有说服力。至明代,中国古代各项科技成就开始进入总结阶段,徐霞客以一己之力,历经三十年著成《徐霞客游记》一书,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4.美好意象体现人民的朴素愿望。

  剩余的六项科技成果的命名,主要是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其中借助动物形象的有三个:鲲鹏、蛟龙、鸿雁。“鲲鹏”大型运输机、“蛟龙”载人潜水器、“鸿雁”星座系统都是将传统文化中力量、水族、信使的图腾形象化用于相应领域之中,寓意深刻、主题鲜明。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个图腾崇拜阶段,这些崇拜构成了一个族群早期的共同信仰,是部落凝聚力的象征。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根据新加入的部落图腾特点,进行叠加,直至成为相对固定的象征,被赋予不同的美好意象。

 


附:《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节选

 

“天问”火星探测器 追问世间奥妙的千年之叹

 

2021年11 月8日,“天问一号”传来好消息。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消息:“‘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对于“天问”这个名字,很多人感兴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由此可见,“天问”的命名连通古今,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天问”这一名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很有趣,它从诞生之初,便展现了世人对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既是我们追寻宇宙奥妙的千年之叹,也是探索无穷远方的不懈努力。《天问》最初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每四字为一句,几乎每句都在对历史与自然的奥妙发出疑问或叹息,故而称之为“天问”。

明末画家陈洪绶《屈子行吟图》中的屈原形象

 

    《天问》中的探索精神,不仅有追问宇宙与历史奥妙的强烈念头,也有很强的想象力,或者称之为宏大的思维方式。置身于某个时代的文人,若能将自己放在历史的坐标中,不只是从眼前与身边的“可见之物”理解世界,而是能让自己进一步融入古今乃至未来的时间线索,这绝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屈原的“问天”姿态,虽然有质疑的一面,却更像是通过“问天”来获得某些问题的答案,将一切问题归于“天”上面铺开的知识框架,其实也是对“天”存在敬畏感的表现。探索宇宙万物与人伦历史奥妙的同时,不破坏人与“天”的同构关系,这种观念其实一直存在——不仅体现在屈原“问天”上,也体现在后世科学探索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上。

 

 

 

济南劳模风采展览馆简介:

展陈面积260平方米,共分六个板块,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南25087名劳模中选取了54名济南劳模、8名工匠、3个集体,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形式,展现了劳模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彰显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及“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泰山“挑山工”精神。以“时代挑山工”为主题,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视频音像、电子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了全市65个劳动模范、工匠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展馆还以时间为脉络,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部分,反映了各个时期济南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折射出济南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济南劳动人民砥砺奋进、追逐梦想、担当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


拟稿人:潘晓菲   核稿人:杜维玉   来源:济南市职工文化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