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总工会 欢迎您!

市中区总工会以“美育+思政”新模式 引领职工打通文化传承进阶通道

发布日期:2025-07-22 18:03:42

近来,市中区总工会积极探索“美育+思政”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新模式,以工人文化宫为主阵地,紧扣新时代职工群众文化需求,聚焦中华传统美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出“古琴艺韵”延时研修课堂,形成了“工会支持培育+文化宫赋能+职工参与受益”的“美育+思政”工作闭环。

1.jpg

2.jpg

一是普惠性设计,零门槛打通文化共享通道。“古琴艺韵”延时研修课程为“零门槛、全公益”的普惠模式,面向市中区在职职工免费开放,累计开课50课时,同时,开设周六延时课程及周四、周五晚间课程精准匹配职工作息时间,做到工会“延时服务”,课堂“错峰教学”。截至目前已惠及超百余名职工及家属,覆盖一线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多元群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让传统文化从“小众雅好”变为“大众共享”。

3 .jpg

4.jpg

二是赋能性内容,“琴艺+文化”的深度融合,激活文化自觉。构建“专业导师+职工志愿者”的双轨教学体系,既保障琴艺传授的专业性,又激发职工从“学习者”向“传播者”的角色转化。通过指法训练、琴曲演奏、琴曲欣赏等沉浸式课程,促使职工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古琴等背后的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传承”,激活了基层职工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思想认同。

5.jpg

6.jpg

三是互动性教学,构建职工喜闻乐见的教学体系新模式。根据职工学习调研情况,积极构建“教、学、练、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形成完整学习闭环。专业授课教师每周通过教学微信群布置定制化作业,80%以上的学员按时提交练习视频。每期课堂由工会工作人员和公益课堂班长两人负责调度参与课堂职工联系情况,在周四周五晚间为职工搭建互相交流的学习平台。开展阶梯式培养体系实现精准教学服务,建立“考核+激励”双驱动分层次授课,设立“体验课堂”“基础课堂”“进阶课堂”,形成“基础普及—技能提升—文化传承”的进阶通道。

7.jpg

8.jpg

四是联动性网络,跨界合作扩大“美育+思政”辐射力。整合企业、社区多方资源,打造“线下课堂+线上平台+跨界活动”立体网络。线上开设“惠E+古琴云课堂”突破地域限制,提供课程回放、琴谱共享、社群互动,实现“课堂+云端”双轨并行。线下组织“古琴雅集”“节气音乐会”等活动,形成“以琴会友”的传播生态,参与职工志趣相投、互促互进,起到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作用。

9.jpg

10.jpg

五是创新性服务,阵地化运营构建“美育+思政”生态圈。以“古琴艺韵”延时研修课堂为载体,打造职工“美育+思政”学习端;以职工亲子“走进非遗”社会实践活动、亲子琴课、暑期古琴夏令营等多元化文化活动,打造“美育+思政”活动端;以“古琴+茶艺+书法”立体文化空间打卡、体验等,打造“美育+思政”体验端;以组建职工古琴艺术团、开展送演出进基层等方式,打造“美育+思政”“应用端”,实现了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从“无形”到“有形”的有效落地。

11.jpg

经过“工会支持培育+文化宫赋能+职工参与受益”良好工作机制的实施,职工古琴公益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推动职工服务阵地赋能增效。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延伸服务触角,以古琴延时公益课程为例,职工到课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课后自发练习时间人均每周增加1.6小时,累计培养古琴爱好者200余人,在职工群体中形成“古琴热”现象,让工人文化宫真正成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二是叫响“市中工惠”等工会服务品牌。为职工提供“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让工会普惠服务深入人心。打造“惠乐学 工享市中”职工公益课堂、“惠E+ 工云市中”线上惠工、“惠组织 工联市中”阵地联盟等系列服务品牌,扩大工会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夯实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性。创新“古琴艺韵”延时研修课堂等“美育+思政”措施,实现了书法、茶道、国画、戏剧、非遗手工等传统文化课程职工参与度达到了60%,形成了以文化、以活动汇聚人气、凝聚人心的良好效果。


拟稿人:宫兆易   核稿人:李玮   来源:市中区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