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区总工会全面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 聚力打造法律服务综合体

发布日期:2025-07-14 14:17:29

一、案例概述

上海市金山区总工会将“商、调、裁、诉、援、执”等各类解纷资源整合纳入区总工会服务阵地建设总体布局,通过打造劳动争议解决服务综合体、规范服务标准、有效发挥调解作用等,在上海率先建成“一站式”职工法律服务中心。


图片1


二、针对问题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繁琐:职工维权有时需要多头奔波于工会、法院、仲裁等部门,流程重复、周期较长。

▲维权成本较高:职工因法律知识不足、资源获取困难,常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承担高额经济成本。

▲基层调解能力薄弱:街镇工会与司法所联动不足,非公企业劳动纠纷预防机制缺失,矛盾易上行集中爆发。

▲调解刚性保障不足:调解协议缺乏强制执行力,职工对调解信任度低,导致仲裁诉讼案件积压。

三、主要做法

(一)加快功能整合。

▲打造复合型服务阵地:建成370平方米劳动争议解决服务综合体,发挥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人社等部门职能优势,整合设置“两室两庭两间”,即职工法律援助接待室、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室,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工会派出庭、区人民法院劳动人事争议巡回法庭,“工会协助立法联系点”办公功能间、“检察官工作室”综合功能间。

▲线上线下全流程覆盖:配备“工会智能法律服务系统”终端,实现劳动争议“商、调、裁、诉、援、执”线上线下全流程解纷。“一站式”中心运行9个多月以来,累计办理案件1743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4488万余元。

(二)规范服务标准。

▲制度标准化:制定实施《关于打造上海湾区“一站式”职工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方案》,推动服务标准化,健全首问负责、分流交办、吹哨报到、会商研判等工作制度,建立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督的调解案件溯流机制,保证登记、受理、处理、答复等各环节衔接顺畅、程序合理,大幅缩短维权周期。

▲队伍专业化:采取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在劳动报酬纠纷、职业伤害等专业领域开展矛盾纠纷调解。集中常驻队伍注重吸收兼职仲裁员、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等专业人才,定期开展实务培训,不断提升工作队伍专业能力水平。

▲考核常态化:对入驻部门报到率、办结率、满意度进行每月通报,确保平台“吹哨”管用。


图片3


(三)有效发挥调解作用。

▲源头预防:以“工会+司法行政”联动强化源头预防,指导各街镇总工会与属地司法所联动夯实基层调解网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职工法律援助站点调解资源和服务项目共享。梳理非公企业工会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面临的实际需求和共性问题,联合区司法局指导企业规范劳动用工、健全规章制度,将法律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

▲过程调解:裁前阶段引入专业调解员和维权律师做好释法工作,庭审阶段通过职工心理疏导等方式促成庭中调解,最大限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诉调对接:以“工会+法院”联动做实诉调对接,坚持端口前移,优化诉调对接流程衔接,选派精干力量入驻“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持续提升全年诉前调解成功率。探索建立协助劳动者依法申请先予执行工作机制,加强调解刚性保障。

四、经验启示

▲通过资源共享、阵地共建、人员共驻,实现了多元解纷机制跨部门的深度融合。

▲规范服务标准,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制度,建立调解案件溯流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缩短维权周期。

▲将调解贯穿全过程,提高调撤率,减少仲裁、诉讼数量,推动劳动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拟稿人:管理员   核稿人:管理员   来源:中工网